12月12-13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在山城重庆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沈爱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刚等领导同志出席本次大会,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王晓彬主持开幕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刘大安主持主题报告会。唐凯、国际着名城市规划专家迪鲁·A·塔塔尼,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殷跃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赵万民,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邓伟,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王兰民,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马丁·菲利普·威廉·达柏林,香港艾奕康董事赵圣乐等先后作大会报告。
沈爱民在致辞中讲到,山地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积累比较多集中在发达的平原地区,对于面积广大、情况复杂的山地地区的理论和实践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多元的生态构成,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因素导致山地人居建设充满了探索性,也充满了变数。因此,山地城镇建设不能照抄平原地区的经验,需要寻找创新发展的道路。
吴刚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发言。他指出,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坡陡、水深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夯实基础工作,完善监控网络,强化预警体系,坚持应急值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逐渐下降。
唐凯在大会报告中介绍,山地城镇生态条件脆弱敏感,山地灾害多发和快速城镇化的现实需求相冲突是我国山地城镇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山地承载着特殊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为国家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上有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城镇拓展建设之前,要着重进行前期的地质分析,不要忽视灾害带来的影响,坚持“先评估、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
此外,迪鲁·A·塔塔尼、殷跃平、赵万民、邓伟、王兰民、马丁·菲利普·威廉·达柏林、赵圣乐分别从全球化、灾后重建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居环境科学、城镇化、黄土高原的地震安全、生态防灾、香港防灾减灾经验等各方面在大会作报告。为期两天的论坛21位专家做了报告,这些专家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福建、云南、香港,还有美国和河南等,专家的地域背景以及专业背景全面而丰富,为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话题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坛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积极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中的作用,在第一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了多学科、多部门、产学研相结合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城乡规划、地质地理、生态环境、地震减灾等多个学科领域近200位专家学者,围绕“山地城镇生态保育与开发”和“山地城镇安全与防灾减灾”两大议题,深入交流山地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防灾安全等重大问题,为促进山地城镇化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科协、重庆大学共同承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环境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重庆市规划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等十余家单位共同协办。论坛共征集到论文82篇,并录用论文65篇,由本届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吴良镛先生作序,以《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为题正式出版论文集。此外,论坛还围绕主题,起草了专家建议书,拟于近期向有关部门报送。